
文/快哉风(改写版)股票配资平台查询网
提起我军1955年大授衔,很多人都会为萧克鸣不平。以萧克的革命经历和贡献来说,哪怕不授予元帅,至少大将应该是跑不掉的。然而,事实却是他最终只获得了上将军衔。
确实,萧克在我军早期的地位极高。他曾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在同期将领中,能与之相比的屈指可数。但1955年的授衔标准非常严格,大将和上将分别有各自的评定要求,不单单凭借革命资历,还要结合当时实际职务和军队未来发展方向等多重因素来综合考量。
那么,跟那十位当时被授予大将军衔的将领相比,萧克的职务差在哪里呢?我们不妨具体分析一下。
1955年授衔前,萧克的主要职务是国防部副部长,同时兼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这两个职位都是解放军高级领导岗位,尤其训练总监部掌管着全军的军事教育与训练,职责十分重要。
可能有人认为国防部副部长职位更有分量,但实际上,当时国防部刚成立不久,隶属于国务院,中央决定由中央军委统一领导全国武装力量,国防部只是对外名义上的机构,并不具备实权。这一点从人员配置便可看出端倪。
当时中央军委主席是毛泽东,未设副主席,委员共有11人,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也就是后来被授予十大元帅的将领们,再加上邓小平。
展开剩余66%而国防部则由彭德怀任部长,副部长有七人,包括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萧克、李达和廖汉生,阵容虽强,但整体层级还是低于中央军委。
与大将们的具体职务对比来看,粟裕任解放军总参谋长,黄克诚是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长,陈赓副总参谋长兼军事工程学院院长,谭政为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萧劲光担任海军司令,罗瑞卿是公安部长,王树声主管总军械部,许光达负责装甲兵部队。除徐海东和张云逸因身体原因未担任具体职务外,其他八位大将皆掌握军委总部正职或重要兵种司令,相较之下萧克的职务显得较为次要。
训练总监部成立于1955年4月,负责全军的军事教育和训练工作,是中央军委八大总部中仅次于总参谋部的重要机构,部长由刘伯承担任,地位显赫。但萧克仅为副部长,并非正职,更不是第一副部长,张宗逊才是第一副部长,且同为上将。
1957年,萧克才被任命为训练总监部部长,但这已与1955年授衔无关。
此外,萧克在国防委员会中的地位也较弱。1954年成立的国防委员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军事统帅机关,由毛泽东担任主席,副主席共15人,包括后来获元帅称号的十大元帅,以及邓小平、程潜、张治中、傅作义、龙云等人。委员则多达102名,涵盖元帅、大将、中将,甚至少将和大校,但萧克的名字并不在其中。
事实上,除了萧克之外,也有许多著名上将如李达、李克农、王平、宋时轮、李天佑等未进入国防委员会。
不论原因如何,萧克未能成为国防委员会委员,势必对其授衔评级带来影响。
综合这两方面的情况来看,萧克与1955年被授大将的十位将领相比,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即便与部分上将相比,他也没有明显优势。因此,他最终被授予上将军衔,且在上将中排名第一,也算是合理和可以接受的。
(参考资料:《萧克画传》《大授衔》《开国将军轶事》)
发布于:天津市保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