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华索赔69亿美元后,菲律宾方面突然发现,中国的船只越聚越多,中方态度很清楚,南海绝不能生乱。那么实盘10倍杠杆,菲方此举究竟有何用意?中方对此又应如何应对?
近日,菲律宾参议员洪迪薇抛出了一份金额高达69亿美元的索赔议案,理由是中国在南海的所谓“非法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她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中国要赔钱”,并在参议院推动第85号决议。虽然这一决议案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但它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实际效果,标志着菲律宾国内一部分鹰派政客,正谋求通过所谓的法律制度武器化的手段,来强硬应对
南海问题。

细究来看,洪迪薇所引用的依据,来自2012年一篇学术期刊的研究,这篇文章对珊瑚礁的价值进行了估算,但这种推算方式存在明显争议。首先,研究的基础来源于全球普遍性数值,而南海的生态环境复杂,是否能直接套用数据,这本身就值得怀疑。其次,国际仲裁庭在2016年对南海作出的裁决,中国早已明确表示不接受、不参与。因此,洪迪薇的“赔偿账单”,缺乏真正的法律基础。
实际上,她的表态更像是一次政治动作,而不是一份严谨的法律诉求。毕竟,眼下菲律宾国内的政治生态,注定了这类言论往往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洪迪薇不仅是参议员,她还是潜在的总统候选人。因此,提出这样的议案,既可以对外展示其的强硬立场,也可以对内博取老百姓的关注,积累政治资本。尤其在菲律宾中期选举后,反对派和第三方力量正在寻求突破口,洪迪薇的强硬言论自然会被放大。这是她的个人政治需要,也可能是反对派集体运作的一个环节。
然而,现实局势却与菲律宾政客的预期相去甚远。资料显示,就在索赔议案提出之后,中国在南海的存在反而更为明显。我仁爱礁海域短时间内聚集了25艘中国船只,包括海警船、冲锋艇等等。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还在这一海域部署了直升机和新型无人机,甚至演练了水炮驱离。中国船只排成阵列,用物理方式阻挡外来船只靠近,这种态势释放出明确信号:中方不会因为菲方的政治动作而后退,反而会在关键时刻加大在南海的维权力度。

要知道,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对相关海域也拥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最近新华社发布的“南海真相”系列智库报告,系统梳理了这些依据,从汉代的航行记录,到《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再到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法,都明确支持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至于菲律敢于一再挑衅,这原因不难理解,最直接的就是背后有美国在撑腰。自十多年前,“重返亚太”战略以来,华盛顿不断加大在南海的介入力度。美国军机军舰频繁在相关海域活动,甚至公然闯入南海岛礁附近进行挑衅。近期,美国还传出可能在菲律宾部署更多反舰导弹系统的消息。这些动向无疑让菲律宾更加有恃无恐,认为自己可以在大国博弈中捞取筹码。
但问题在于,美国的承诺是否真的可靠吗?南海毕竟是中国家门口,美国真的敢为菲律宾与中国爆发直接冲突吗?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菲律宾更可能被当成棋子,而不是合作伙伴。事实上,菲律宾很多民众关心的也并不是南海对抗,而是国内的经济与民生。
马科斯政府自上台以来,物价上涨、贫富差距拉大,民意支持率并不稳固。过度依赖对外议题,只会让内部矛盾加剧。反观杜特尔特时期,中菲关系较为平稳,两国的基础设施合作,也给菲律宾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这种对比也让不少菲律宾人开始反思,究竟哪种外交路线更符合自己的国家利益。

由此可以预见,菲律宾的索赔要求和不断挑衅,最终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继续在美国的推动下走向对抗,但代价是风险加剧,甚至可能被拖入大国冲突之中;另一种是回到对话协商的轨道,与中国管控分歧,寻求合作。不难看出,后者才是真正可行的路径。中国已经展示了能力和意志,不会在主权问题上妥协;而菲律宾如果继续挑衅实盘10倍杠杆,只会使局势越来越危险,从而失去本该得到的合作机会。
保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