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临港地区,有一所主要服务于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集装箱卡车司机子女的学校——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这座教师平均年龄仅28岁的学校,为什么一下子迎来全国13个省市区的15位名师?

“精准送教+云端教研”。日前,在教育部新时代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的届终成果展示中,包括上海名师在内的这批“双名”培养对象不仅为浦东临港小学师生带来示范课,还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直播,同步至边疆地区和教育重点帮扶地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共享。

上午9时35分,根据小学教学进度安排,身为上海市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成员曹刚走上讲台开课。他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情感变化。在他的课上,“披文入情”是现代文的解读方法,“沿波讨源”则是古诗文的解读方法。

而在隔壁教室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广西教学名师、特级教师”陈留正带领学生通过折纸、剪纸,探索“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两堂课一文一理、各具特色,线上平台也随之活跃,新疆、宁夏、广西、江西、辽宁等地的教师同步观摩,参与交流研讨。

下课铃响后,在10分钟内,由“陈留名师工作室”与高校合作开发的课堂教学智能分析系统,就自动生成了一份多重维度的教学行为分析报告,涵盖师生互动频次、问题设计层次、学生参与度、核心素养达成情况等。原来,在这片检验名师培养成果的“实践场”,课堂教学智能分析系统也是上海师范大学名师培养基地的重要成果之一。

作为名师培养基地数学学科首席专家,上海师大教授黄友初表示:“这种基于平台与数据的精准教研,推动传统听评课从经验判断走向科学诊断,不仅能帮助教师发现教学盲点、提升反思的准度与深度,也为跨区域联合教研提供了技术基础。”为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对接,陈留老师正运用该系统持续捕捉教学行为数据,并与沪上优质小学开展联合教研,力求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教学—教研”一体化新模式。

“不仅是‘送教上门’,更是将最好的教学资源送至‘家门口’。”浦东临港小学校长王先云直言,校内教师团队80%不足5年教龄,这次能近距离观摩名师课堂、参与深度研讨,成为一次极其珍贵的学习机会,“实实在在增强了服务临港建设者子女、办好‘家门口好学校’的能力与信心。”

“教育均衡不是简单复制,而是要激发每所学校的内生动力。”基地负责人徐雄伟表示,按照“精准送教+云端教研”模式,培养计划将名师的“一堂课”放大为“一场全域教研”,探索新时代以技术赋能教育均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上海师大2019年成为教育部首批中小学名师培养基地的六年间,在语文学科首席专家王荣生和数学学科首席专家黄友初两位教授策划下,首期学员累计开展示范教学70余堂、专题讲座178场,出版著作21部,并持续开展教育帮扶。

这些天刚完成届终展示的第二期学员也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二级教授等高层次人才;且多人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截至目前,所有学员也均成立名师工作室,团队批量成长为正高级教师与省级学科带头人……上海师大校长袁雯期待名师们返回各地后,以点带面,通过名师工作室建设、数字化资源共享、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实盘10倍杠杆,在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并持续构建更加紧密的学术共同体。
保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